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贾晓雯 实习生 余佳欣
近期,一律师在社交平台发声称,自己连续十年在一机构进行体检,从未查出患癌风险,却在去年确诊为癌症晚期。当事人指出,2023年的机构体检报告中虽提到“右肾钙化灶”,但医生解读为“正常现象无需处理”,2024年在医院却检查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故认为该机构存在漏检、误检问题。
对此,相关方回应称,任何癌症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取决于体检的时间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医师的专业水平,有些癌症可以被检测到,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
那么,体检究竟能否查出患癌风险呢?做体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潮新闻记者邀请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高文仓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题一:癌症是否可以通过每年的例行体检检查出来?
高文仓:有一些肿瘤,比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宫颈癌、肝癌、胃癌等,已有成熟筛查手段,通过筛查,能显著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且被权威指南列为常规推荐,这些癌症是可以通过每一年的针对性体检检查出来的。举个例子,宫颈癌可以通过HPV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测进行筛查。
展开剩余74%但也有一些肿瘤,比如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部分小细胞肺癌等,缺乏可靠标志物,缺乏成熟筛查手段,无法通过常规体检去早期发现。像胰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由于恶性程度高,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从起病到晚期,往往时间较短。而这一类肿瘤恰好不容易监测,所以总体治疗效果差,预后也比较差。
问题二:每年都有体检,哪些项目可以对肿瘤进行很好的监测?
高文仓:其实我们应该把常规体检和防癌体检区分开。常规体检的意义是及时发现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防癌体检需要抓住三个要点:第一,划分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第二,选择“金标准”而非替代项目,常规体检中“肿瘤标志物套餐”价值有限;第三,体检报告术语需医生结合病史判断,给出专业的解读。
专业防癌体检流程需包含:病史采集(家族史、既往史),针对性影像学(如肺癌用低剂量CT、乳腺癌用钼靶+超声等)和内窥镜(如电子胃肠镜等)检查,必要时病理活检(确诊金标准)。
肿瘤筛查手段 受访者提供
问题三:很多网友建议要在三甲医院体检,体检机构是否存在不专业的情况?
高文仓:体检机构是否存在不专业的情况,我不了解,但热点事件中“肾癌”这个案例,影像学检查(B超/CT)是肾癌筛查的核心手段,早期肾癌无症状,70%患者依赖影像学偶然发现。其2023年报告中曾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但未建议进一步检查或明确性质,此属关键失误,因钙化灶需鉴别结核、肿瘤,错构瘤虽常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在体检报告中,我们对任何异常描述(如“钙化灶”“占位”),要求书面解释并保存记录,必要时跨机构复核。这个事件也暴露了部分民营体检机构在质控、解读、项目设计上的系统性缺陷,但并非否定体检本身价值。三甲医院的体检机构确实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检测设施一般都比较完善;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备;诊断和临床的相关医务人员也训练有素。提供的体检报告和建议更准确,更有建设性。
如何正确解读体检报告 受访者提供
问题四:如何提升体检有效性?个体化防癌筛查有何策略?
高文仓:首先,根据风险定制项目,比如:肾癌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高血压及家族肾癌史,需要每年肾脏B超+每2-3年腹部增强CT(40岁后),避免无效项目如CEA(除非有胃肠癌风险),而普通人群:年度B超筛查足矣。
其次,选择可靠机构与后续跟进,优先选择公立医院体检中心或具备放射资质的机构,确保设备及人员专业度;对任何异常描述(如“钙化灶”“占位”),要求书面解释并保存记录,必要时跨机构复核。
最后,整合专业防癌体检流程,防癌体检需包含:病史采集(家族史、既往史);针对性影像学(如肺癌用低剂量CT、乳腺癌用钼靶+超声);必要时病理活检(确诊的金标准)。
发布于:浙江省免费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