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事业虽起步不算太早,直至1970年才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相较于美国晚了十余年,但已算是迎头赶上。然而,自那时起,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犹如火箭升空,直冲云霄。
#热问计划#
起初,中国主要发射的是一些简易的人造卫星,随后逐步迈入了载人航天的征程。2003年,神舟五号翱翔于太空,杨利伟荣膺我国首位太空探险者。继此之后,2007年嫦娥一号圆满完成绕月飞行,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至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踏上征程,携带着祝融号火星车在红行星际漫游。
彼时,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不再依赖他人,实现了全球定位的自主掌控。进入2021年,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启动。自此,每隔半年,我们便能目睹神舟飞船穿梭往返,航天员轮流驻守其中。目前,神舟十九号飞船正忙碌于各项实验任务。
2024年,我国全年共发射火箭68次,刷新了历史记录。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了此类操作的圆满成功。商业航天领域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征六号改与长征十二号火箭顺利完成了首次飞行,标志着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应用迈入了实用化阶段。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70颗,广泛应用于导航、遥感、通信等多个重要领域。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迈入了2025年。新的一年伊始便洋溢着热烈的氛围。1月13日,太原基地的捷龙三号火箭顺利升空,一举将十颗卫星送入轨道,为我国商业火箭发射领域开启了辉煌的序章。紧接着在4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顺利抵达空间站并完成了换班任务。5月,Ceres-1火箭搭载四颗卫星,从海上发射平台起航;此外,5月17日,LandSpace公司的甲烷火箭也成功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七月,天舟九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对空间站的补给任务。进入八月,长征八A与长征五B火箭接连多次发射,构建我国宽带卫星网络,第八组与第十组卫星相继升空。4日,长征十二号火箭在海南成功发射了互联网卫星。19日,CAS Space的力箭一号火箭携带拉丁美洲的载荷,实现了其首次发射。
截至目前,我国在2025年已成功实施超过50次发射任务,搭载的载荷数量超过140个,同比增长一倍。全年部署了众多密集型任务,首个商业发射场亦频繁投入使用,卫星星座的组网进程显著加速。
这些辉煌的成就并非偶然降临,而是源于我们科研人员的不懈钻研与自主创新。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埋头苦干,成功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深空探测等多项难题。以长征五号系列为例,其强大的推力和卓越的精准度,在文昌基地实现了多次成功的发射。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也宣告完成,56颗卫星全部投入运营,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服务,不受外界干扰。
我国空间站技术日趋成熟,核心舱与实验舱的对接稳固可靠,航天员们得以在舱内长期进行科学实验。这些成就不仅促进了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随着CAS Space和LandSpace等商业企业的加入,火箭型号日趋丰富,成本大幅降低,发射频率亦显著提升。在亚洲航天领域,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全球发射次数亦名列前茅。
韩国起步慢,差距明显。
韩国航天事业起步相对较晚,1992年才成功发射了首颗卫星Kitsat-1,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国际合作的支持。直至2020年,韩国才推出了完全自主研制的卫星。而“世界号”火箭被视为其核心型号,然而,2021年的首次试飞却遭遇挫折,以失败告终。直至2022年6月,经过第二次试飞,才终于实现了成功,此次试飞地点位于高城郡,主要目的是对火箭性能进行测试。
在2023年5月,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发射任务,成功将NEXTSat-2送入太空,并搭载了若干科学实验设备。进入2024年,韩国并未依赖本国火箭,而是转而选用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4月7日,第二颗军用侦察卫星成功升空,紧随其后,12月23日,第三颗侦察卫星也顺利发射。这些军用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监视能力,然而,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相对有限,大约有44颗,它们主要用于地球观测和通信。
在2025年,韩国正式设立了韩国航空宇宙管理局(KASA),其年度预算高达9649亿韩元,较上年增长了27%。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推动创新研发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同年2月,韩国与NASA携手合作,推出了SPHEREx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全天红外巡天技术的重要突破。同时,韩国还利用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将辐射立方体卫星成功送至月球附近进行辐射测量,卫星目前已抵达肯尼迪中心,并正积极备战后续任务。
战略规划已获得批准,我们将致力于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并对KSLV-III的设计进行了优化,融合了液体推进技术。根据既定路线图,我们计划在2045年建立月球基地,并提前至2035年发射八颗导航卫星,以构建我们自主的定位系统。在6月,国际空间大学于首尔举办了空间研究培训项目,致力于培育专业人才。7月,我们正式宣告了月球基地的目标,进一步加速了太空探索的步伐。
综观全局,韩国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与深空探测领域尚存若干不足。其发射频率较低,对外国火箭的依赖程度较高,且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能力尚未得到全面实现。目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仅有44颗,而中国则已突破1060颗。
截至2025年上半年,韩国自主发射的火箭尚无显著成就,领域内一片空白;相比之下,中国在同一时间段内已成功发射超过30次。尽管军用卫星正在构建网络,但其规模仍较小,影响范围亦有限。KASA在促进民营航天领域付出了诸多努力,然而,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体系相较于中国仍不够成熟。
两国间的差距颇为显著。自1970年起,我国便持续进行卫星发射,累计发射次数已逾数百次,技术体系亦相当完善,无论是卫星还是空间站,我们都能轻松应对。韩国虽然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世界号”三次发射均顺利升空,但总体发射次数仍相对有限,深空探索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月球轨道器KPLO为例,该探测器于2022年发射,使用的仍是猎鹰9号火箭。换言之,这种差距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韩国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尽管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要迎头赶上,仍需假以时日。
中国领跑太空,铸就辉煌。
一位来自韩国的网民在美版论坛上提出疑问:为何中国未经韩国同意就频繁发射卫星?这个问题听起来颇为幽默。实际上,卫星发射是各国的主权行为,只需遵循外空条约,并向联合国通报即可,无需他人批准。
1967年,联合国颁布的外空条约明确指出,太空应致力于和平用途,主权国家享有自由活动的权利。我国每次发射卫星均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均在我国境内基地进行,包括酒泉、西昌、太原、文昌等地,以及海南的商业发射场。那位韩国网友的提问,实则反映出其对国际规则的不甚了解。或许,他们见到我国频繁发射,心中难免会生出一丝羡慕。
这是因为我国的主权独立,无需向他人请示。俄罗斯网友对此回应得相当精辟,他们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出于羡慕。我国在综合实力方面,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韩国,航天领域的投入同样巨大,人才储备也相当丰富。即便韩国再努力,也难以望其项背。不妨观察我国卫星频繁升空的现象,而韩国在网络上的表现,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如敦促我国政府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我国航天事业前景光明,未来必将更加璀璨夺目。展望2025年下半年,预计发射任务将显著增加,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版亦在稳步推进中,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亦步入新纪元。空间站将维持常态化运行,实验项目的转化效率将大幅提升。探月工程亦将持续推进,嫦娥七号探测器已整装待发,同时火星样品返回任务亦在规划之中。在卫星星座领域,我们正朝着构建类似国家电网般庞大规模的星座迈进,目标达到13000颗卫星,旨在为全球提供宽带服务。商业航天领域同样迎来蓬勃发展,众多民营火箭成功实现首飞,国际合作亦日益增多,拉丁美洲的载荷合作项目亦已纳入其中。
免费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