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3年对外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许多建筑细节深受外来文化影响。若细心观察,许多人会注意到上海的每条街道和每栋建筑背后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痕迹。这使得自媒体创作者在宣传上海时,能够轻松找到丰富的内容,大大促进了上海的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
大上海的历史其实并不漫长,距离开埠至今尚不足200年,这为历史的记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街道的命名来源,还是建筑的来历与变迁,都一目了然。例如,旧时的中央旅社,尽管其过道拥挤而杂乱,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央旅社坐落于黄浦区广东路与海口路的交汇处,恰好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域,距离著名的外滩仅有1公里步行路程,约20分钟即可抵达。
如果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中央旅社,它的米黄色外墙显得有些低调,而七层高的建筑体格也算不上雄伟。整体而言,它的外观给人一种普通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座建筑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而这栋楼的兴建始于1929年,1930年4月正式对外营业,彼时它是上海最大的旅社之一,拥有超过200间客房,背后的主人陆连奎当时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刑事督察长,手下管理着13个巡捕房,身处黑白两道之间,权势滔天。
展开剩余70%陆连奎将中央旅社视为其个人的产业,旅社的设施应有尽有,烟房、赌厅、餐厅、舞厅和夜总会应有尽有,日常常常聚集了众多商贾名流。在这里,甚至在1930年举办的国华广播电台的新闻人联欢会上,包括陈子桢、黄金荣、虞洽卿与梅兰芳等众多名人均曾光临,显示了中央旅社当时的影响力。
尽管中央旅社在20世纪50年代前停办,但这座建筑的名声并未因停业而褪色。1953年,它被新华书店租赁,二楼和四楼被改作职工宿舍,而三楼则更名为“广东路招待所”,也是新华书店专用的接待场所,成为各地出版发行工作者来沪时的常住之地,直至新世纪初才改租给新上海人。
如今的中央旅社在外观上显得中规中矩,但由于缺乏管理,内部却极其杂乱,原本井然有序的过道被各家住户所占用,有的被改造成厨房,有的则变成了洗衣区域,甚至成了杂物堆放场所,总体空间显得异常拥挤,因此管理部门对这种现象感到震惊,并发布公告要求各住户立即进行整改,否则将采取强制清理措施,这种公告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少见。
陆连奎的背景并不简单,他生于浙江南浔的一个农民家庭,14岁时到乌镇做杂役,偶然间救了一位富有的商人虞洽卿的命,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随后结识了另一位大亨黄金荣,并因此步入英租界巡捕房任华捕,依靠个人的才能,他迅速晋升,最终成为公共租界的督察长。此职务的权力之大,令人不言而喻。
陆连奎的显赫地位为中央旅社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基础,有因必有果,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最终并没有带来好结果。1938年,陆连奎因在中央旅社遭到“清理”,预示着中央旅社的结局不会好。即使时至今日,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依然保留完好,却并未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终究有一天还将面临拆除的命运。目睹这一切,不禁令人心生惋惜,你说是不是呢?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